股票配资杠杆平台 悦理轩:正确认识“三个更好相适应”
发布日期:2024-12-16 21:31 点击次数:161自9月中下旬以来,市场整体已反弹月余,虽然A股在此轮行情中各有修复,但对于月初首日(10月8日)录得的阶段高点而言,大部分标的在月内行情中仍难以再度突破前高。作为近年来市场罕见的“巨量日”,沪、深两市在10月8日全天成交额近3.45万亿元,当日亦有66股创其上市以来的天量成交,同时,不少个股在10月8日也录得其近数年来的阶段高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谈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时强调,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
文丨悦理轩
回望改革开放伟大征程,各项改革事业之所以顺利推进、取得历史性成就,得益于我们党始终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基本矛盾原理推动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谈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时强调,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
知其所以然,故志不惑;知其所当然,故行不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何要推动“三个更好相适应”?这是因为,“三个更好相适应”,共同构成衡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否实现的尺度,统一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
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更好相适应为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提供核心驱动力。推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为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提供制度性保障。推动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则为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提供确定性目标,也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的最终反映和基本立足点。
一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深刻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系统阐明,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的能力,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活跃和最革命的因素,作为基本动力推动社会经济形态的不断更迭演进;生产关系则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构建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体现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进入新时代以来,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发展生产力的目标从解决“有没有”向着解决“好不好”转变,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从根本上看,生产力的发展迭代是由技术革命的突破不断推动的。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更好相适应,就是要通过创新融合新型生产要素的所有制形式和收入分配体系,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
因此,全会明确提出具体举措如“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要为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更好相适应奠定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
马克思主义认为,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表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与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因此,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实现更好相适应后,就会进一步发展成一个新的经济基础,这个新的经济基础既会对上层建筑起到决定性影响,又要求上层建筑与这个新的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要求上层建筑从“被动适应”经济基础转变为“主动引导推动”经济发展。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的要求。对于经济基础而言,至关重要的是确保市场在分配资源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而对于推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根本要求在于通过体制机制的完善更好更充分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适宜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
推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就是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优化政策环境等方式,确保上层建筑能够准确反映经济基础的变化,这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三
“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个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之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论述中,深刻阐明了国家与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加总构成的“社会有机体”之间的关系,即国家从“社会有机体”中产生,而且具备在一定程度上治理“社会有机体”的自主性,这为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奠定了理论基石。社会发展水平深刻影响着国家治理的效能和方向,而国家治理的效果又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持续进步。
当前,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普遍以主权国家为基本发展单元,通过调整国内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结构,以及优化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适应性变化,建立有利于生产力进步的生产关系。要促进“社会有机体”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党的二十大就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作为未来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有效的国家治理和良好的社会发展所构筑的制度与物质保障。因为“社会有机体”的发展状况不仅体现在物质财富的积累上,还包括社会公正、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以及国家的稳定安全等多个关键领域。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就是要通过改革和创新国家治理方式,提高国家治理效能,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这不仅要求国家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治理能力更加高效,还要求国家治理理念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有效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
“三个更好相适应”,也反映出我国改革策略的演进——从主要关注发展型改革转变为并行推进发展型和治理型改革。新征程上,我国的社会结构正变得更加复杂,价值观念呈现出更广泛的多样性,利益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化,同时,人民群众对于参与社会管理和治理的意愿也在不断增强。进入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取得了“最多跑一次”、河长制、林长制、“三明医改”、新时代“枫桥经验”等基层治理实践成功经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推动“三个更好相适应”,意在始终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国家治理成为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提升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加速器”,迸发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执笔丨王晓骏(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责编】李育蒙
【频道编辑】李晓霞 陈冰青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郭芳 林若川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股票配资杠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