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杠杆的股票app 谢思埸:虽然辛苦,还是会选择滚烫人生|南方深读
发布日期:2024-12-14 21:28 点击次数:194重新开始,终归是难的。
谢思埸很清楚这一点,但他还想再试试,“站上领奖台,为国家升国旗、奏国歌”。
2021年,25岁的谢思埸获得东京奥运会跳水男子双人三米板、男子三米板冠军后,成为了跳水男子三米板项目实现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大满贯”的历史第一人。
对跳水运动而言,25岁首次参加奥运,已经可以用“大器晚成”来评价。东京奥运会后,谢思埸又因伤病,只能选择“休养生息”。但随着时间流逝,他想要继续跳水的心情日渐无法遏制:还是想再拼一把——冲击巴黎奥运会。
那是2023年4月,距离巴黎奥运会只剩15个月,他接受二沙体育训练中心的康复专家联合中山二院的教授进行的一场联合会诊。5月,他恢复体能训练,半年后,他便以队内第二名的成绩获得了2024年多哈世锦赛的参赛资格。
缺席赛场两年,一场用时8个月的逆袭开始了。
2024年8月8日,法国巴黎,跳水男子三米板决赛赛场。六跳结束,从确定了自己成功卫冕,到登上最高领奖台,谢思埸的脸上始终是平静的。但事后,他却说:“当时内心的沉默是震耳欲聋的。”
2024年8月,在巴黎奥运会跳水项目男子3米板决赛中,谢思埸成功卫冕。 新华社发
11月中旬,谢思埸现身第25届广东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暨第21届粤港澳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现场,透露自己正在“积极苦练”备战明年的第十五届全运会。
如今,谢思埸仿佛已经学会了如何与身体的伤病和心态的波动共处。他的人生信条正如其在社交媒体里写下的动态,那是来自著名导演北野武的名句——“虽然辛苦,我还是会选择滚烫的人生。因为辛苦也能让人感受到生之快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停赛两年,还想“再拼一把”
不同于三年前在东京奥运会上夺冠时的泪洒赛场,在巴黎奥运会成功卫冕时,大家看到的谢思埸“很淡定”。但他自己知道,这一路走来有多少不容易。
2021年7月,东京奥运会男子双人三米跳板决赛,谢思埸(左)夺冠后泪洒赛场。新华社发
夺冠一个月后,谢思埸回到家乡汕头,与跳水的后辈们分享比赛心得:“不用害怕失败,偶尔有一点点偏差没有关系,只要确认自己在正确的路上一直往前走就可以了。”
这句话,也是谢思埸迄今为止的人生写照。
25岁,首次参加奥运,他是“大器晚成”的谢思埸。
三年后再度站上奥运赛场,人们开始用“王者归来”“热血”等字眼形容他——外界看来,停赛两年又在奥运夺金,简直不可思议。
与外界的声音不同,谢思埸的教练、广东跳水队著名教练何威仪对这名从小看着长大的徒弟充满信心。“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反思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强。”因此,何威仪说,自己十分尊重谢思埸的个性。
谢思埸笑着说:“我总跟他开玩笑,说他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实际上,谢思埸也承认,作为跳水老将,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着很清晰的把控。也因此,东京奥运会周期结束后,谢思埸因受伤选择主动“休养生息”。
这一休息,就是近两年。
但是,如果就此止步,多少还有些不甘心。当看到昔日的队友仍在赛场上为国家升国旗、奏国歌时,谢思埸按捺不住心中的澎湃。“我总是幻想还能和他们一起征战,也能站在领奖台上,为国家升国旗、奏国歌。”
想要“再拼一把”,这样的心情越来越迫切。
提起重回赛场的决定,谢思埸十分感激自己的妻子:“我太太跟我说,既然想回去就好好地练习,不要有所保留,排除所有困难往前冲。她对我的肯定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励。”
2023年5月,谢思埸恢复体能训练;12月,他宣布重返国家队。
2024年2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锦赛跳水男子3米板决赛赛后,谢思埸(左)摘银,与冠军王宗源(中)、季军墨西哥选手奥尔韦拉·伊瓦拉合影。 新华社发
重战奥运的过程十分辛苦,伤病、体能储备都是很大的挑战。但对谢思埸来说,最难跨过的还是“心态关”。“许多时候运动员会瞻前顾后,特别是在获得荣誉之后,前怕成绩下降,后怕被新人替代。”
面对压力,谢思埸倾向于自我释放和疗愈。他将底线压到最低,“我告诉自己,即使我最终连参加奥运会的资格都没有,也没关系。”
返回国家队后,谢思埸一直保持低调,在他看来,外界太多的关注会成为干扰自己的因素,“别人给你太多期望,无形中就会成为你前进的包袱,会让自己产生错误的判断”。
由于太久没有回到大赛赛场,谢思埸要重新寻找比赛的感觉,找到能量释放的合适的度,于是开始为自己量身定制训练计划。
何威仪非常支持谢思埸的“回归”,也非常放心训练计划由谢思埸主导。“他自己的规划占据80%,我就负责辅助配合,减少无效劳动,实现更高的训练效率。”
“在我这个阶段,教练已经把该教的都教了,剩下的就看自己如何融会贯通,去创新和提升。”在谢思埸看来,教练员和运动员之间是互补关系,互相吸取经验,选择更优的策略。
跳水讲求“难、稳、准、美”,比赛中最难的是稳定保持高水平输出,而这恰恰是谢思埸所擅长的。
问心之战,24小时逆势卫冕
2024年8月8日,巴黎奥运会男子跳水三米板决赛,谢思埸和王宗源代表中国队出战。
对跳水国家队而言,谢思埸是夺金的第二道保险。比赛前两天,预赛和半决赛中,谢思埸均以第二名的成绩晋级,被队友王宗源拉开了超过30分的差距。
离开赛场两年、恢复时间短、生猛后辈追赶等因素,让大家对谢思埸再度夺冠的信心有所减弱。
甚至他自己也产生了怀疑。在半决赛第四跳时,谢思埸出现了失误,仅取得70分,最终总分略低于预赛。对即将到来的决赛而言,这不是一个好的开始。
半决赛结束后,谢思埸谢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将所有注意力拉回自身,回归自己的内心。“当时,我的心情已经非常不好,半决赛的表现比预赛更差,我觉得我必须专注于自身找到突破点。”
那时,谢思埸的状态一直受外界影响。“身处奥运村,奥运场馆、奥运标志、大家讨论的话题,无论是周围环境还是网络,统统在奥运的氛围中,让你不得不去思考和面对。”
对他而言,接下来的决赛,不仅是一场技术之争,还是一场心态之战——能否在24小时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决定了成败。
主教练钟少珍告诉谢思埸:“不要过分追求完美,放慢自己的状态去感受赛场,你有机会拼搏和冲击。年龄大是劣势,但经验也相应比别人更丰富,这也可以是优势。”
教练的话点醒了谢思埸。他清楚,这大概率是自己的最后一届奥运会,如果不能享受比赛、尽情展示,将再也没有机会了。“我告诉自己,我可以接受失败,奥运会的机会十分珍贵,只要站在赛场上的人都是英雄。”经过一夜的煎熬,谢思埸终于能放松身心享受比赛。
2024年8月,巴黎奥运会跳水项目男子3米板决赛,谢思埸在比赛中。新华社发
到了决赛场上,前三轮的成绩结束后,谢思埸落到第三名。但在他看来,一切还在掌握之中。
回顾那场“神仙打架”的决赛,谢思埸说:“我每一轮都会关注分数,前三轮下来拉开的分值是挺大的,原因是他们的动作难度比我高,即使动作分数相同,乘以难度系数后最终得分还是会比我高。”
“接下来,不要让分值拉开太大是关键。”赛场上的谢思埸做出判断。
正如何威仪夸赞自己的徒弟时说的,谢思埸是个知己知彼的成熟且高水平的运动员,会根据赛场情况调整策略,“选对策略的概率相当高”。
“每一轮追回一点点分数,后面就有很大的机会可以超越。”谢思埸说。终于在第五跳时,谢思埸以难度3.7的407B动作拿到88.80分,以绝对优势回到第一位。
到第六轮,谢思埸清楚,只要不失误就能赢得胜利,且最后一轮还是他的拿手动作,心态就更加稳定了。
六跳结束,上岸的谢思埸平静地在教练手中平板上复盘最后一个动作,确定成功实现卫冕,直至登上最高领奖台,他的脸上始终是平静的。
但是,赛后他却说,“当时内心的沉默是震耳欲聋的”。
2024年8月,巴黎奥运会跳水项目男子3米板决赛,谢思埸(右)、王宗源分获金银牌,他们在赛后庆祝。新华社发
每个转折点,都选择坚持跳水
怎么评价谢思埸?
教练眼里的他,是个有主见、有想法的学生。父母眼中,他是个“报喜不报忧、主意很大”的孩子。
谢思埸开玩笑地说:“身边的人懒得给我出主意,我就只能自己出主意呀。”
从接触跳水这项运动开始,谢思埸似乎一直都在自己做选择。不变的是,每个人生转折点,他的选择都是“坚持跳水”。
2002年,就读(汕头)金砂小学一年级的谢思埸被现任金砂小学副校长的林立伟看中,选入体操队训练。
“刚开始就是训练他的柔韧度、协调能力、姿态纠正,没过多久汕头体校的教练过来选材,就把正在训练的谢思埸选到体校去集训了。”林立伟说。
正是在汕头体校,谢思埸开启了自己的跳水生涯,此时的他年仅6岁。
“最开始只跟我说可以学游泳,可以快乐地玩水,我就去了。”谢思埸回忆道,那时自己对跳水的概念并不清晰,仅凭着想学会游泳的一腔热情去体校训练。
但体校的生活终究是辛苦的,能坚持下来,谢思埸觉得是因为胜负欲。“接触跳水后,我跟小伙伴们比赛,当战胜别人或者战胜自己的时候,会感到充满了能量,这种感觉让人上瘾。”
在谢思埸的父亲谢平忠的记忆里,儿子表现出的更多是性格上的坚韧。“凌晨5点多,天还没亮就要先送他去体校训练,7点多再送到学校上课,下午上完课要再送到体校训练。他从没说过要放弃。有一次下大雨、天气很冷,问他去不去训练,他眼睛都没睁开就点点头。”
谢思埸第一次踏上十米台时,谢平忠在旁边看到,小小身躯在台上犹豫了几分钟后,突然一跃而下,“我问他是怎么克服恐惧的,他说,‘闭着眼跳下去就不怕了’。”
在汕头体校的水上训练池,小学员们不断在不同层高的跳水台重复练习。资料图片
“孩子不说放弃,我们自然没有理由放弃。”谢思埸的母亲蔡宝儿说。持续接送了一学期后,谢思埸正式被选入汕头体校跳水队,7岁便开始了集体生活。
此后,谢思埸的学习训练也成了全家人的“中心”。姐姐谢思杭每天向谢思埸的同班同学了解当天的课程和功课,晚上蔡宝儿要到体校给儿子辅导功课。
2007年,谢思埸由汕头跳水学校输送到广东省跳水队集训,师从何威仪,并于2009年底成为广东省跳水队正式运动员。
2011年,年仅15岁的谢思埸成为国内乃至世界上首个同时掌握109B和409C的人,这两个难度系数为4.1的跳水动作几乎达到了人体运动的极限。他也于翌年凭借过人的实力入选了中国国家跳水队,并获得了搭档奥运冠军林跃竞争里约奥运会的参赛资格。
就在大家期待谢思埸在里约奥运会的十米跳台上一展风采时,一次伤病险些断送了谢思埸的职业生涯。
那是2014年备战青奥会前夕,谢思埸的左脚严重骨折。第一次手术后,主治医师给他留下了“你以后可能很难再进行跳水训练”的嘱托和脚踝中的两颗钢钉、一颗铆钉。
彼时,刚成年的谢思埸渐渐意识到,自己这辈子可能都放不下跳水,不甘心的情绪包围着他。他看着身边的伙伴都在往前冲,只有自己被困住了,感到十分茫然。“当时我感觉仿佛地图的板块发生了断裂,单独为我隔离出了一个区域。”
但谢思埸情绪调整得很快,“想再多也是枉然,不如尝试恢复”。他要求自己“走一步、看一步”,先练习恢复正常走路,然后看能否轻松跑步,当真正能跳起来的时候,再到跳网、跳板上去蹦一蹦。“疼痛是一定要面对的。老天如果给我继续跳水的机会,多痛我都要坚持下去。”
从进入国家队后,谢思埸一直主攻十米跳台。在蔡宝儿记录的谢思埸成长日记里,获奖记录停止在2013年8月全运会的男子双人十米跳台冠军。
直到2015年7月,谢思埸以世界游泳锦标赛男子单人一米板金牌、混合全能铜牌再度出现在大家眼前。这时的他已经战胜了伤病,从十米高台走上一米跳板,只因脚踝里的三颗钉让他难以再适应跳台地面的硬度,他转而专攻跳板。
2015年7月,谢思埸克服伤病,从十米跳台转一米跳板,在喀山进行的第16届游泳世锦赛男子一米板决赛中夺金。新华社发
未来也可能当个跳水摄影师
错过了里约奥运会,谢思埸等了五年才在2021年迎来了东京奥运会的高光时刻。
东京奥运赛场上,谢思埸夺得跳水男子双人三米板、男子三米板冠军。巴黎奥运会成功卫冕后,谢思埸回到母校——汕头市体育运动学校(下称“汕头体校”),与年幼的后辈们展开交流。
在跳水馆里,谢思埸特别提醒要做好“防伤防病”措施。经历过伤病和心理压力的折磨,他格外理解小运动员训练的不易。
蝉联奥运会男子三米板冠军,不仅是对谢思埸个人实力与不懈努力的最好证明,也是对汕头跳水“冠军摇篮”美誉的再一次加冕。
在汕头体校,小运动员在6—8岁期间开始每天练习“网、板、台”等各个项目,直到12—14岁才能渐渐确定他们的特长项目,并进行专项训练。
汕头体校跳水项目教练组组长林媛霞,曾站上世界杯的最高领奖台。1991年,年仅17岁的她夺得第七届世界杯跳水赛女子团体和混合团体两项冠军。1995年,退役的她回到汕头体校担任跳水教练,坚持至今已近30年。作为一名基层教练,林媛霞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到各个学校挑选跳水运动苗子,并引导他们进行基础训练。
何威仪表示,地方体校和基层训练基地的选材十分重要,为省队输送人才起到关键作用,“我与地方体校的教练也保持着密切联系,互相沟通、促进、提高。地方体校是跳水传承的首站,如果没有他们把住选材的第一关,我们也无法连续培养人才。”
在跳水迷眼里,沉着冷静的谢思埸是“梦之队”的定心针。在团队里,谢思埸更像一个大哥哥,网友们戏称他与队友们的相处模式是“已婚未育带娃多年”。他笑着说:“毕竟年龄也是真的大。我在队里会给予师弟师妹们一些技术上的指导,必要时给他们心理上的关怀。”
谈起后辈们,谢思埸很欣慰,“看到后面的小孩成长起来我感到很开心,这证明我们国家跳水项目的后备人才是足够的。”一代又一代跳水人才辈出,也给了谢思埸更充足的信心,“参加奥运会和其他比赛,能感受到我们是整个团队在战斗,这样心里也会更有底气,更竭力地往前冲”。
谢思埸(前)拍摄的中国跳水梦之队合照。受访者供图
对家门口的第十五届全运会,谢思埸说,接下来会逐步推进准备训练。“从伤病评估开始,着手制定后续的措施,比如加强力量、技术等各方面的训练等。”
赛场上淡定的谢思埸,在社交媒体上却“判若两人”,他记录着队友们的玩闹日常,也定格了许多奥运健儿之间的相处瞬间——网友们学着全红婵亲切称他为“谢哥”、催更他的Vlog、关注他被跳水“耽误”的才能:摄影、唱歌、做饭……
生活中的他有时会戏说自己很有“艺术细胞”,“人生就是一场体验,我希望在跳水之余能‘玩’更多的东西”。
对于更远的未来,谢思埸不想设限,“也许还是跟跳水有关,拿着相机拍摄跳水也有可能”。
编者按:
竞技体育,往往与“奇迹”这个词紧密相连。但在那些视体育为生命的人眼中,“奇迹”往往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当观众用一场场胜负标记他们的人生,他们也在用自己的光芒指引着人生路上迷茫的人们。
明年11月,粤港澳大湾区将承办第十五届全运会。以此为契机,本报拟推出“闪光的背后”系列报道,采访已在各自领域取得“大满贯”的广东运动健儿,从他们的故事中汲取选择的勇气、坚持的理由、爱国的热忱,为读者带来温暖人心的力量。
采写/脚本:南方+记者 陈斐仪
视频:吴夏晴
统筹:廖奕文 辛均庆
策划:伍青
海报:张文越可以杠杆的股票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