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配资哪里找 世界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共同特征和发展趋势

发布日期:2024-07-25 09:40    点击次数:190

炒股配资哪里找 世界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共同特征和发展趋势

      内容提要:世界现代化遵循一般性规律,不断更迭的现代技术驱动生产力革命和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技术驱动是现代化的发展源泉,生产力变革是现代化的动力基础,技术和生产力变革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全领域系统性变革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在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影响下炒股配资哪里找,各国现代化表现出科技高度进步、生产力高度发达、产业体系高级化、人口高度城镇化、政治民主法治化、人民观念现代化、生活品质化、环境美好化等共同特征。展望未来,新一轮科技革命还将推动经济社会产生新的系统性变革,对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民主形式、文化形态、人与自然关系产生新的深远影响。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带动的现代化令世界产生了迅猛而深刻的变革。在世界现代化的实践中,既有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模式、以英法德为代表的西欧模式、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亚模式、以瑞典芬兰为代表的北欧模式等,也有遭遇挫折的苏联模式、东欧模式,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案。现代化既是一种理论思潮,更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经验科学,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具有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特征。

世界现代化的若干规律性认识

自工业革命以来,各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均遵循若干规律,即在不断更迭的现代技术驱动下的生产力革命和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技术驱动是现代化的发展源泉,生产力变革是现代化的动力基础,技术和生产力变革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全领域系统性变革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各国深度参与全球分工是现代化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重要途径,妥善应对现代化过程中的内外矛盾是现代化得以不断发展的关键保障。

第一,现代化是科技革命主导的生产力变革过程。科技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动力。区别于传统社会小农、手工、分散的农业生产,现代生产力是建立在大工业生产基础上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科技革命浪潮不断更新迭代,决定了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尚未结束,仍将继续发展。技术革命首先带动了技术发源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并通过技术和理念传播的方式带动了其他国家的发展。正是由于科技革命不断更新迭代,现代化进程就不会停留于某个阶段,也就使得众多后发国家具备了学习和赶超的机会。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变革还在继续,后工业化时代的生产组织方式仍将不断变革。

第二,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系统变迁的过程。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革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变革,工业化大生产、城市服务经济、数字经济等不同的生产结构将引发相应的社会变革。社会系统变革集中表现在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科技革命带动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生产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进步。在现代化过程中,政治民主化水平、城市化率、教育普及率、人均受教育年限、医疗普及率、平均寿命、环境质量等指标大幅提升,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科技革命和生产方式变革下新的社会思潮不断产生的过程,是人们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也是人类对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理解不断加深并实现全面理性的发展过程。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关系调整的过程(从农业时代的适应自然,到工业时代的改造自然,再到后工业化时代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三,各国深度参与全球分工是现代化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必然要求。各国在科技、贸易、资本、人员等领域的对外交往,有力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在全球的传播,推动了各国现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互促,是现代化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重要途径。历史充分证明,闭关锁国、搞“小院高墙”将导致科技产业与世界脱节,最终无法实现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各国参与全球分工呈现不同的特征。在世界现代化发展早期,随着资本主义国家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国内平均利润趋于下降,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扩张获取超额利润的同时,也推动了现代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传播。在全球化时代,各国根据自身比较优势条件,按照原料输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再到技术输出和标准输出的递进方式参与全球分工。

第四,妥善应对内外部矛盾是现代化进程得以不断延续的关键保障。现代化在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原有的生产体系进行重构、对社会结构进行变革,现代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也会导致世界体系发生变革重构,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内外部矛盾。全球现代化进程中,在一国内部,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往往带来一定阶段内的结构性失业严重、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冲突加剧、政局动荡、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在国际上,各国为了争夺市场和经济利益导致博弈冲突激化甚至兵戎相见。两次世界大战正是现代化国家在内外部矛盾难以调和的情况下发生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矛盾和政局频繁更迭导致现代化进程停滞不前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

世界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在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影响下,各国实现较高的现代化水平后表现出一些普遍性特征,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变革推动下各国科技高度进步、生产力高度发达,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下各国产业体系高级化、人口高度城镇化、政治民主法治化、思维观念现代化、生活品质化、环境美好化,整体表现出八个共同特征。

(一)各国现代化是科技高度进步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由蒸汽、电力、信息、数字技术等一系列现代科学技术所引发的大变革过程。由科技进步带动的生产力发展,是世界现代化的主要标志。研究显示,各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与各国人均GDP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表明科技发展与生产力发展具有直接关系(见图1)。在经济发展的早期,后发国家固然可以通过学习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推动科技和经济发展,但关键核心技术难以获得,而且随着与发达国家科技差距的不断缩小,学习模仿的技术进步效应不断减弱,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各国必须实现科技自主创新。

图片

研究表明,在人均GDP2万—3万美元的发展阶段,相关国家的研发支出占GDP比重平均在1.5%—2%,在人均GDP达到4万—5万美元阶段,这一比重在2.5%—3%。

(二)各国现代化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现代化

在科技进步和现代产业带动下,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或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衡量的生产力水平较高(见图2)。世界银行自1989年开始利用人均GNI划分高、中、低收入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根据发展水平划分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IMF划分的发达经济体中并未包括人均收入较高但资源依赖严重的国家,如沙特、阿联酋等。2023年IMF划分的发达经济体共41个,其中1990年前就超过高收入国家标准的经济体有22个,主要包括美国、西欧国家、日本等传统发达经济体;1990年后才超过高收入国家标准的经济体有19个,主要包括“亚洲四小龙”等经济体。

图片

高收入国家和发达经济体标准不断提升,但以现价美元计价的生产力水平则存在明显的“膨胀效应”。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值从1989年的6000美元不断提高到了2022年的13845美元,而同期中国的人均GNI也从320美元迅速提升至12850美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现价美元计价的生产力和国民收入水平受到美元全球购买力的影响。2000—2010年出现了全球性的美元通胀和以美元计价的生产力膨胀,传统发达经济体门槛值从14000美元飙升至29670美元,人均GNI平均值从27500美元飙升至48087美元,2021年和2022年美国又出现了严重通胀,美元购买力大幅下降,传统发达经济体的门槛值从2020年的27130美元提高至2022年的31680美元,人均GNI平均值则从51182美元飙升至59043美元,分别提高16.7%和15.4%。

(三)各国现代化是产业体系不断升级的现代化

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人类的生产方式从农业生产迅速转向工业化、信息化。不同的科技革命带来不同的生产方式的变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内涵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变化,由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制造部门转型转变为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再发展到制造业、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和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

在早期的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主导转向现代机械化大生产主导,产业结构中的第一产业占比不断下降。通过研究第一产业占比与人均GDP的关系可以发现,在人均GDP位于0美元—5000美元阶段,第一产业占比会从40%以上快速下降至10%左右;在人均GDP处于5000美元—1万美元阶段,第一产业下降速度减弱,占比从10%逐步下降至5%左右;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第一产业占比趋于稳中缓降的态势(见图3)。

图片

而在后工业化和城市化时代,产业结构逐渐向着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主导转型。在工业和服务业内部,中高技术制造业和中高技术服务业比重也在不断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增加值比例与人均GDP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前,中高技术制造业占比普遍在30%以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中高技术制造业占比提升到30%—60%的水平。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科技革命和生产体系更新换代,中高技术产业的定义是不断更新的,前一个科技革命浪潮形成的生产体系在后一个科技革命浪潮中可能成为低技术生产体系(见图4)。

前几天,网易古风网游《逆水寒》的玩家们发现,噩梦成真了。

综上所述,游戏原画的艺术风格与游戏主题紧密相连,共同构建游戏的整体氛围并影响玩家的游戏体验。游戏开发者应根据游戏主题和目标受众选择合适的艺术风格,以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游戏世界。

图片

(四)各国现代化是人口高度城镇化的现代化

伴随着世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业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人口向城镇不断集聚,传统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为现代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所取代,城市成为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

从国际经验看,城镇化率在人均GDP达到2万—3万美元后出现明显减速。通过研究城镇化率与人均GDP的关系发现,两者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变化,人均GDP在2万美元以下时,城镇化率随着人均GDP的提高而快速提升;人均GDP提升至2万—3万美元时,城镇化速度开始下降;当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时,城镇化速度迅速下降,城镇化进入平稳期(见图5)。

图片

(五)各国现代化是政治民主法治化的现代化

现代社会在科学技术和经济结构上的发展进步,必然在上层建筑领域引起相应的深刻变化,民主、自由、平等和人权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和世界潮流,政治民主化越来越成为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趋势。现代化过程中,各国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民主制度体系。随着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现代社会更加重视政治生活民主化、法治化和程序化,并且在制度文明强化中不断推进。同时,法律、法治成为现代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法治成为一种现代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状态。

(六)各国现代化是人们具备现代思维的现代化

在各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不但在物质财富层面得到极大提升,而且在精神层面形成了现代化的理想与进取精神、社会公德和现代人格、现代法律意识和理性精神、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时空观念。现代化的人类文化,是一种以科学精神、人权思想、法律制度、公民意识、权利义务等理性要素为基础的文化生态。工业化生产方式催生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意识形态,城市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催生了环保主义、女权主义等思潮,数字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虚拟世界、拓展了人类想象力空间。更重要的是,在工业化后期,人力资本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加,人的全面发展不再是现代化发展的结果,而是成为了与现代化相互促进的内生动力。

(七)各国现代化是生活品质明显提升的现代化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各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汽车、家用电器等各类工业产品进入大众家庭,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明显改善,这些都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各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与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通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的历史序列看,从1870年到2020年,美国人类发展指数从0.23提升到了0.78,英国从0.21提高到了0.76,日本从0.09提高到了0.80,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我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在1870年至1950年长期处于0.12以下,1950年到2020年迅速从0.12提升至0.56,可见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八)各国现代化是生态环境美好的现代化

在工业化早期,随着经济结构中的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占比逐渐增加,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而在工业化后期,随着经济结构逐渐转向服务业主导,高耗能、高排放产业逐渐对外转移,同时社会对环境污染的容忍程度下降,倒逼整个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事实证明,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生态环境质量均较好。

在生态环境方面,环境质量也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而不断改善。以PM2.5为例,在工业化的早期,经济结构中的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占比较高,产生的污染也就越多。研究表明,在人均GDP处于5000美元以下时,PM2.5年均浓度可以高达60微克/立方米—100微克/立方米。当人均GDP处于5000美元—1万美元的阶段时,PM2.5浓度迅速下降,普遍低于60微克/立方米。当人均GDP处于1万—2万美元阶段时,PM2.5年均浓度出现明显下降,普遍低于25微克/立方米。当人均GDP处于2万—3万美元/阶段时,PM2.5浓度进一步下降至20微克/立方米以下。此后随着人均GDP的提升,PM2.5浓度也呈现缓慢下降的态势(见图6)。

图片

世界现代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将在各国激烈的竞争中继续发展,数字化、低碳化转型将重构各国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对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民主形式、文化形态、人与自然关系产生新的深远影响。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持续推进,现代化潮流处于动力转换关键期。科技进步是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动力。总体来看,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将是数字化和低碳化主导的,一方面数字信息技术将对人类生产方式进行系统改造,另一方面人类将经历从化石能源为主到非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系统变革。在科学研究领域,信息技术作为研究工具,对生物信息学、制药、绿色技术和其他科技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深刻地重塑了创新过程和研发组织。在生产领域,信息技术作为通用技术,以超级计算、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的形式扩散开来,驱动了一轮“新数字经济”。

信息化智能化将重构现有的社会结构。信息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对社会结构的改变是从对不同职业的替代开始的,在大量非技能型制造业、重复低技能劳动的服务业领域,许多工种将被人工智能替代,同时一些人工智能维护和调试的工种将出现。如果大量劳动密集型的工种被人工智能替代,且这些失业不能被相应的新增就业吸收,将可能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此外,信息化时代还将重新定义人类的“社群”,随着网络自由职业者人数的不断增长,传统的从家族再到职业群体的社群划分被淡化,而以个人爱好、价值观念来划分的社群体系逐渐形成。

高度信息化社会将为民主法治化增添新内涵。在高度信息化社会,一方面人们能获得海量信息,有助于提升公民的政治和法治素养;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成为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高效的大数据技术也为广泛收集人们的意愿提供了可能,民主的方式也需要随着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进行与时俱进的优化。同时,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快速发展,催生了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将对人类社会原有的道德、法律、文化和制度体系产生冲击,比如关于数据资产、信息权益、网络犯罪等的法律制度将逐步建立完善。

信息化智能化将推动人类精神世界不断拓展。人类精神世界是物质世界在人们脑海中的内在反映,在历次现代化浪潮中,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催生了不同的现代性思维,而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拓展了人类想象力的空间,人类精神世界得以不断发展。借助于数字技术,人们可以将海阔天空的想象力具象化,还可以构建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极大丰富了精神世界的空间范围。同时,随着虚拟世界的发展,各类衍生文化也将不断发展,加快了文化传播领域发展的速度,人类丰富的创意将不断转化为创造力和生产力。

能源低碳化转型将重构各国现代化发展的比较优势。能源是现代工业体系的血液,能源的低碳化转型将重塑各国现代化发展的要素禀赋。当前全球能源供应还是以化石能源为主,2020年化石能源占总能源供应比例高达79%,而可再生能源占比仅为11.6%。根据国际能源组织的预测,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全部能源比例将达到18.5%,到2040年将达到29.0%,到2050年将达到36.8%,光伏、风能、现代生物质能的占比都将大幅提升。同时,天然气、石油、煤炭的占比将大幅下降,尤其是煤炭占全部能源供应的比重将从2020年的26.4%降至2050年的9.3%。目前,包括欧盟、中国在内的多个经济体已经宣布了“碳中和”目标,能源低碳化转型的背后是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低碳化转型,化石能源富集经济体的比较优势下降,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经济体则将逐渐占据能源自主优势。

作者: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 陆江源  来源: 《中国发展观察》2023年第11-12期炒股配资哪里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