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的网络炒股配资 海昏侯墓新发现:最早的孔子画像,与传世文献不同的孔子传记丨文史宴

发布日期:2024-08-20 21:18    点击次数:156

可靠的网络炒股配资 海昏侯墓新发现:最早的孔子画像,与传世文献不同的孔子传记丨文史宴

近日,考古工作者公布了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丹画盾”和“孔子镜屏”的一些细节信息,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了解这两件文物。那么可靠的网络炒股配资,“丹画盾”和“孔子镜屏”究竟是什么,又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呢?

蔚为大观的海昏侯墓

2011年3月23日,江西电视台新闻热线接到电话,有村民称江西南昌新建区墎墩山上的一座古代墓葬被盗。考古工作人员得知后,立即到现场进行勘察,发现有一个约14米的盗洞,直达主椁室的中心位置。

考古人员通过观察被盗墓贼打出来的椁木、白膏泥、木炭等遗留物,并闻到墓葬中飘出来原木的香气,判断出这是一座高级贵族墓。同年4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此处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正式拉开了西汉海昏侯墓考古的帷幕。

海昏侯墓遗址公园

据考古发现,海昏侯刘贺墓园位于墎墩山上,由刘贺与夫人两座主墓、七座祔葬墓、一条外藏坑和园墙、北、东门及其门阙等相关建筑构成,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保存最好、功能布局最清晰、结构最完整、祭祀体系最完备的西汉诸侯墓园。

海昏侯墓园又坐落在海昏侯国的都邑——紫金城遗址中。整个紫金城遗址,除了刘贺本人的墓园,还有三代海昏侯的墓园,以及成片的贵族、平民墓葬。都城占地3.6平方公里,其中墓葬区有1.4平方公里。

相比汉代其他高级贵族墓葬,刘贺墓园的保存完好尤为难得。为什么没有被盗墓贼损坏呢?原来在东晋建武二年(318),豫章郡发生大地震,海昏县一带淹没到鄱阳湖中。正是这样的原因,海昏侯墓墓室坍塌,被地下水淹没。

南朝宋时,鄱阳湖地下水位又上涨,海昏侯墓得以幸存。随葬的一批竹木漆器,在地下水的环境中保存特别有利。后来水位下降,五代时曾有盗墓贼光顾,还在盗洞留下了一盏灯具,但也没有能进入主椁室。

海昏侯墓出土金器

刘贺与夫人的主墓占据了整个刘贺墓园的最高、最中心的位置,墓内建有约400平方米的方形木结构椁室。其中出土了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竹编、草编、纺织品和竹简木牍等文物约1万余件。

其中不少青铜器、玉器、漆木器,工艺精湛、图案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美学价值。5200余支竹简和180版木牍,其中包括儒家“六艺”经典与“诗赋”“六博”“方术”和诏书、奏牍、孔子衣镜等内容,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在刘贺墓诸多文物中,最让人叹为观止的,还要数出土的金器。刘贺墓共出土金器478件115公斤,其中金饼385枚、马蹄金48枚、麟趾金25枚、金版20块,是至今为止我国汉墓考古中,发现金器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一次。

以上金器都是当时的金币。而在墓室北藏椁的钱库中,又发现了约200万枚10余吨五铢铜钱,为汉武帝、昭帝、宣帝三朝时所铸,相当于豫章郡太守约50年俸禄。出土时最高处有1.35米之高,可谓是真正的堆积如山了。

海昏侯墓出土铜钱

精美的丹画盾:兵器还是仪仗?

刘贺墓共出土漆器2300余件,包括鼎、壶、杯、盘等饮食用具,和几案、屏风、奁盒等生活用具,这也我国汉墓考古中出土漆器数量较多的一次。其中就出土了数十件漆木盾,该批漆木盾大小相近、纹饰相近、铭文相同,自称“丹画盾”。

丹画盾胎骨为薄木胎,在木胎前后两面装裱麻布,并在麻布上进行髹漆。形制为源于战国、秦汉通行的双弧盾。其中一件保存较好的盾牌,长90.6厘米、宽50.4厘米、厚1.1厘米、握长27厘米。

丹画盾的正面绘制蛟龙一条,有龙首龙身朝左与龙首龙身朝右的区别。蛟龙无角,双手前伸,双腿蹲坐,怒目吐舌,立耳竖须。之所以被称作“蛟龙”,是因为它的颈部有较多的白色斑点。

根据《山海经·中山经》郭璞注,蛟“似蛇而四脚,小头细颈,颈有白瘿。”白色斑点大概就是“白瘿”。丹画盾的背面图案一致,均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斗牛图”,画着一位力士正在斗牛;下层为“斗虎图”,画着另一位力士正在斗虎。

丹画盾复原件正面(友敖强摄于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

丹画盾背面盾首处,用黑漆写着36个字,内容为:“私府髹丹画盾一,用漆二升十籥,胶筋、丹臾、丑布、财用、工牢,并直五百五十三,昌邑九年造,廿。”这句话说的是昌邑王九年时,昌邑国的官署(私府)制造了二十件丹画盾。

每件用漆量为今天0.2升左右(二升十籥,汉代2.5升),材料包括动物胶(胶筋)、丹朱(丹臾)、苎麻布(丑布)、木材与工具(财用)和工钱(工牢),每件价值553个五铢钱。刘贺曾任昌邑王,这些盾牌还是在昌邑国所作。

我们对于盾牌并不陌生,它是从上古时代流传至今的一种防御性兵器。《韩非子》就记录了“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而早在商代殷墟遗址中,就发现了殉人手中的盾。不过,刘贺这种批量制作且做工精美的漆木盾,却似乎不是作为实战功能使用。

其实,大臣随葬兵器,在当时也是犯忌的。早在汉景帝时,丞相周亚夫的长子为周亚夫采购一批甲盾作为陪葬品,导致周亚夫被捕入狱。狱吏宣称周亚夫即使不在地上反、也要在地下反,气得周亚夫绝食而死。

这样看来,刘贺这种丹画盾,应该也并非兵器,而只是宫廷乐人用于表演武舞的仪仗用具。

丹画盾复原件背面(友敖强摄于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

珍贵的孔子镜屏:最早的孔子的画像

孔子镜屏过去也被称为孔子屏风、孔子衣镜,是绘制孔子画像并记录孔子生平和弟子情况的一套文物。其既有衣镜的“修容”功能,又有屏风的“侍侧”功能。该套镜屏由一块青铜大方镜、漆木边框及底座和一块漆板及底座组成。

其中漆木边框外围高96厘米、宽68厘米,镶嵌其中的衣镜高70.3厘米、宽46.5厘米,构成镜屏的主体部分;漆板宽46厘米,高度因损毁严重不明。那么,漆板的高度到底是和衣镜一致,还是和漆木边框外围一致呢?

我们先看下漆板的内容。在漆板正面上侧,书写了一篇《衣镜赋》,其中概述了镜框正反两面内容,可以由此复原出镜屏主体部分的结构;正面下侧绘制了钟子期听琴图,其中钟子期跪坐听琴,但不见伯牙弹琴,应该已经损毁。

伯牙、子期的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到汉代已经是脍炙人口的传说。背面绘制书写了孔子弟子曾子、子张的画像和传记。子张传记还比较完整,子张画像和曾子画像、传记均损毁已经严重。

过去往往把漆板认为是与衣镜配套的镜盖,从其内容来看,确实也是衣镜的辅助;但不能否认的是,其内容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马王堆汉墓不同墓葬各出土一件独扇屏风,似乎独扇屏风是当时主流。

而从北关一号汉墓石屏风上的屏风画像来看,至迟东汉已有两屏组合、曲尺相夹、围于榻侧的两扇屏,主人坐于两屏中间。这样看来,这块漆板似乎也是与衣镜组合的屏风,但其没有衣镜功能。故它的高度,应当与漆木边框外围一致,大约是96厘米。

衣镜正面的一圈漆木边框,绘制了东王公、西王母等仙人和青龙、白虎、朱雀等神兽的图案。而衣镜背面的整块漆木边框,内容就最引人注目了。其中分为上中下三栏人物,最上面的是孔子和颜回,中间的子贡和子路,下面的子羽和子夏,两侧是传记。

其中孔子的画像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孔子画像,画像中孔子戴着小冠,留有长须,穿深色长袍、着翘头履。可见,衣镜背面与漆板背面相连,共同组成孔子及其弟子的画像与传记,两面相对主人榻。

至于孔子及其弟子的传记,其实与《史记·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太史公自序》及《论语》的记录基本一致,但部分内容略有出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称孔子出生系“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居而生”,与《孔子世家》的“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不同。

唐代司马贞认为“野合”是叔梁纥年老、颜徵在年少而不合礼仪;但野居的意思应当是指,孔子的父母居住在郊野、没有经过正式婚礼,而生下他。而这层意思似乎更符合实际,足以证明前人解释为误。

海昏侯墓出土的珍贵文物琳琅满目,这实际上与汉代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有关。当时人认为人去世之后到达天国,所以侍奉死者要像侍奉生者一样。他生平使用的物品,去世后仍然要使用。

即使刘贺是一位被废黜的皇帝,他去世后能够享有的陪葬品,仍能让两千年后的我们瞠目结舌。这也是因为汉朝大一统,强大的国家权力从民间攫取了大量资源,所以贵族能享受富裕的生活,但无数财富也就这样浪费。直到东汉末年战火纷飞,曹操因为刨了很多汉朝诸侯的坟,知道死后坟墓再怎么豪华也会腐烂,同时又怕别人刨自己的坟,乃极力主张薄葬,汉朝厚葬之风才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