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期货配资平台 需求、金融与技术三周期视角下的中国二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发布日期:2024-08-15 21:04 点击次数:93作为对外开放大省的浙江,入境游的态势也是一路向好,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加入“China Travel(中国游)”大军。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众多外国游客正在办理通关手续,他们中有不少人来到中国旅游或者研学。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杭州空港口岸累计出入境人员225.8余万人次,同比大幅增长137.48%,其中入境外籍旅客近15.5万人次,包含免签入境外籍旅客4.53万人次,占比近3成,主要集中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意大利等国家。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了6168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0%,宏观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势头。与此同时,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将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速预期上调0.4个百分点,至5.0%。同时我国2024年4月至6月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0.3%、0.3%和0.2%,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的降幅也在收窄,这说明通货紧缩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释放。另外在失业率方面,2024年4月和5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都维持在5.0%。总体来说,2024年第二季度我国宏观经济整体运行良好。
基于多维度视角分析我国宏观经济,可以发现,需求周期、金融周期和技术周期分别在不同条件下起到了关键作用,我国经济正在三周期的影响下,展现出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和抗冲击能力。短期看需求周期,我国的宏观经济受到需求侧的影响较大,而且外部需求又先于内部需求复苏;中期看金融周期,我国处于一轮金融经济周期的“去杠杆”阶段,该特征也决定了我国当下资源配置的效率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长期看技术周期,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单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快速城镇化,或者对外招商引资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迫切需要建立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活力。
短期看需求:调整的需求结构与持续复苏的需求总量
从需求角度分析我国的宏观经济可以发现,外需向好是当下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2023年第四季度的-3.1%上升到2024年第一季度的14.5%。该数值不仅由负转正,而且达到了两位数,相比于去年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负,可谓“两极反转”。同时也发现在今年第一季度,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2023年第四季度的80%下降到73.7%,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2023年第四季度的23.1%下降到11.8%。但在2024年第二季度,投资这辆“马车”也开始了发力,投资对于GDP的拉动作用从11.8%上升到25.6%,出口仍然维持在两位数,即13.3%,消费对GDP的拉动作用继续下滑,目前是60.5%。可见,内需结构还处于调整过程中,外需先于内需迎来向好(见图1)。应抓住当前外需向好的机会,促使国内消费和投资增长,形成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局面。
其一,线上零售、旅游消费和汽车消费引领居民消费的复苏。
2024年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922亿元,同比增长5.8%。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7299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8.3%。其中,线上零售业态持续增长,成为居民消费优先复苏业态。2024年1~5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57669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8280亿元,增长11.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7%;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穿、用各类商品分别增长19.6%、9.0%、10.8%。
旅游和汽车成为居民消费的两大亮点。旅游方面,2024年清明假期3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19亿人次,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1.5%;国内游客出游花费539.5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12.7%。“五一”假期,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95亿人次,同比增长7.6%,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28.2%;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668.9亿元,同比增长12.7%,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3.5%。端午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1.1亿人次,同比增长6.3%;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403.5亿元,同比增长8.1%。
汽车方面,自商务部等七部门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实施以来,商务部汽车以旧换新信息平台收到汽车报废更新补贴申请约11.3万份,申请量呈现加快增长态势。以旧换新激发了汽车市场消费活力。根据中央财政预拨资金量来看,项目资金包括中央财政64.4亿元和地方财政47.6亿元,合计112.0亿元左右。若以每辆补贴7000~10000元计算,即可补贴车辆为112万至160万辆左右,约占汽车年消费量的3.7%至5.3%。今年5月份全国汽车零售为227.1万辆,同比增长8.7%,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同比增长38.5%。其中,二手车交易量为158.5万辆,同比增长5.9%。报废汽车回收量52.3万辆,同比增长55.6%。
其二,制造业投资强劲引领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复苏回暖。
2024年1~5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达到了4.0%,这一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全年3.0%的水平。在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大支柱领域中,制造业投资表现尤为亮眼,其累计同比增长率高达9.6%,大幅超越了去年同期的6.5%;而基建投资增速则累计同比增长5.7%,虽略低于去年全年的5.9%,但显示出潜力;相比之下房地产开发投资则面临一定挑战,累计同比增速为-10.1%,较去年全年-9.6%的增速,降幅有所扩大,仍处于探底阶段。
2024年1~5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制造业投资和基础建设设施投资主要呈现出如下四个特点:第一,制造业投资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力,这主要得益于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深入推动。自年初以来,制造业投资便维持了高速的增长态势,具体表现为2024年1月至5月,同比增速高达9.6%,显著超出整体投资增速5.6个百分点,对整体投资增长的贡献率更是达到了57.3%,凸显了其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领域的投资增长显著加速,这得益于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的强力扶持。2024年前五个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5%,较上一统计周期(1~4月)还加快了0.3个百分点,显示出企业对于提升生产效率、优化生产能力的积极态度。同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也在加快,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在同期内实现了10%的增长,增速加快了1.5个百分点,预示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良好趋势。
第三,高技术产业投资持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24年前五个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5%,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等细分领域均实现了显著增长,分别达到了10.4%、53.1%、19.1%和16.5%的增速,彰显了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蓬勃活力。
第四,大项目投资的支撑作用尤为突出,成为拉动整体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2024年前五个月,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的大型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8.5%,这一增速直接拉动全部投资增长4.6个百分点,显示出大项目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优化经济结构方面的重要作用。
其三,强大制造业竞争力支撑二季度对外贸易总量持续稳健增长,展现外贸强大的抗风险韧性。
截至2024年5月,我国累计进出口贸易总体较2023年同期上涨了2.8%。今年二季度,我国进出口贸易同比去年4月至5月增长3.28%,出口增长2.75%,进口增长4.00%,相比一季度同期提升比例1.5%。
当前我国贸易的特点包括:第一,贸易伙伴结构转型初见成效。2024年以来,我国对于欧美国家外贸进出口累计总额分别下降了4.5%与1.4%,而对于东盟与金砖国家上升了7.2%与3.7%。第二,工业制品增长劲头强势,初级产品5月进出口同比下降4.13%,出口同比增长5.19%,进口同比下降5.38%。在工业制品方面,工业制品增长趋势较为明显,5月份工业制品出口同比上涨6.73%,进口同比上涨6.10%。第三,服务贸易增速亮眼。2024年4月和5月中,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进出口同比皆上涨,服务贸易的进出口同比增速达到10%以上,显示出我国服务业的快速恢复与增长。
中期看金融:财政货币双管齐下,助力金融部门储蓄有效转化投资
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24年上半年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8.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45万亿元。这说明居民和企业都没有“加杠杆”的意愿。同时仍然存在资金在金融体系中“空转”的现象,居民和企业预防性储蓄增加。人民银行的城镇储户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居民中倾向更多储蓄的比例在2022年第四季度达到了61.8%,该数值是2020年以来的高点。另外,《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24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末,我国的存款总量约为296万亿元,其中居民存款占49%,较疫情前的2019年上升了7.1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金流量表也说明我国存款数量的增长明显比贷款更快,这说明大部分经济主体开始偏向保守,投资意愿不足;另外我国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也在上升,这说明选择手持现金的经济主体也在增多。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减少,以及手持现金、提前还贷的现象增多,说明宏观经济处于“去杠杆”的阶段。在此阶段,应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资金“脱实向虚”,无法流入实体经济;二是防范资产价格全面下滑和系统性金融风险,提振经济主体的消费意愿和投资信心,避免经济进入“流动性陷阱”。因此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进一步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化债工作、提振资产价格、引导资金重新流向实体经济,成为当前我国制定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宏观审慎政策的关键考虑因素。
在财政政策方面,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整体呈现负增长。截至2024年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96912亿元,同比下降2.8%。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为16638亿元,同比下降10.8%,降幅超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根据财政部国库司发布的数据,2024年1月至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8359亿元,同比增长3.4%(见图2)。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14429亿元,同比增长10.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3930亿元,同比增长2.4%。
从2024年全国财政预算安排来看,国家高度重视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加大政府性基金、专项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统筹力度,多措并举打造发展新优势。第一,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关键技术方面,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4亿元,着力解决基础产品研发和核心技术攻关;在科学研究方面,中央本级安排科技支出3708亿元,安排基础研究支出980亿元,重点投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国家战略科技任务。第二,聚焦数字经济关键领域,大力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5G基站、千兆宽带建设为代表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进入稳步增长阶段。截至2024年一季度,我国累计建成5G基站364.7万个,千兆城市达到207个,梯次算力基础设施架构加快构建,不断打通数字经济发展“大动脉”。第三,着力推动基础设施提质增效。统筹利用增发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税收优惠等财税政策工具,推动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
在社会融资与货币政策方面,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围绕“五篇大文章”,金融工作方面的亮点包括:一是普惠金融各领域贷款增长较快,2024年一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3.41万亿元,余额同比增长20.3%,一季度增加2.38万亿元。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9.95万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7.1%。创业担保贷款余额2935亿元,余额同比增长0.2%。助学贷款余额2129亿元,余额同比增长22.5%。全国脱贫人口贷款余额1.2万亿元,同比增长11%。二是绿色贷款保持高速增长,季度增量创历史新高。2024年一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3.77万亿元,同比增长35.1%,比上年末低1.4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5.9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3.7万亿元,季度增量创历史新高。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11.21万亿和11.34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8%。
长期看技术:科技创新激活市场活力,蓄能中国宏观经济高质量内生增长动力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正在从之前的“高积累、高增长”的发展模式逐步过度到高质量发展的模式。我国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则必须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建立技术推动型和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的人口数量以及就业人数都已经接近或者达到历史峰值,已经不可能依靠劳动力资源的大规模投入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我国的工业生产规模也已经达到了全球第一,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因此也不可能单纯依靠资本投入来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未来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动力应该来自于创新。当前正是建立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时期。
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取决于研发投资与专利,我国上市公司研发支出逐年增加,由2006年的161.2亿增加至2022年的16367.6亿,年均增速高达20%。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由2006年的0.53%增加到2022年的2.69%,研发支出占资产总计的比重由2006年的0.55%增加到2022年的1.7%(见图3)。
2024年上半年我国发明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数量分别为324952、9926、6988件,公开数量分别为977158、304335、894667件。有效专利的申请量和公开量分别为104384、488002件。其中,结构性特点为:第一,电数字数据处理类专利高达18310件,是专利数量最多的分类;第二,从分布省份上看,广东、北京、江苏专利申请数量最多。北京和广东的G06F数据处理技术构成比重最高,占该地区全部专利的比重高达18%和13%,表明这两地的创新核心是信息技术;第三,专利申请数量较多的申请人多为高校,且申请类型多为发明专利;第四,企业主导技术创新,企业有效专利数量高达71685件,占到有效专利总量的60%以上。学校、科研单位、机关团体、个人、其他有效专利数量分别为28464、7929、3191、1117、288件;第五,我国有效专利转让数量不断增加,2024年上半年的转让数量已经超过了2023年的一半。
总体而言,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处于短期的周期性因素和长期的趋势性因素的叠加状态。从长期来看,我国正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因此是经济增速的换挡期;从中期来看,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处于金融经济周期的“去杠杆”阶段,需要推进相应的结构化改革;从短期来看,我国又处于新一轮需求主导周期的开始,并且外部需求已经呈现出趋势向上的势头。我国不断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必将为构建中国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本文系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报告的节略版,项目指导: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项目组主要成员包括:梁琪、李俊青、郭玉清、李磊、张云、李宝伟、郭金兴、杨光、宋泽)
举报 文章作者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项目组
相关阅读 夏季达沃斯热议经济新引擎,动能源自创新与开放寻找新的增长点。
06-27 22:18 科技部: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文章,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强化统筹协调和系统布局,会同有关方面加快形成贯彻落实大会部署重点任务的具体举措。
06-27 11:18 赵建:耐心资本与技术创新资本的期限,不以个人或机构的意志为转移,而由市场价格决定。
06-26 17:15 近八成A股上市粤企涉足战新产业截至6月5日,有348家A股上市粤企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06-26 16:50 李强出席202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外国工商界代表座谈会李强指出国内期货配资平台,发展经济必须筑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
06-25 22:19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